12月9日,記者來到有著百年歷史的灌西鹽場,鹽場位于連云港市“一體兩翼”南翼的黃海之濱,是連云港市最大的現代化原鹽生產企業,年產原鹽超60萬噸,產值近2億元。萬畝鹽田上,看不到鹽工的身影,只有一輛輛“小紅車”在鹽池中來往作業。
“鹽池中作業的是輕便型橡膠履帶活碴機,較人工活碴效率有極大的提高。”日曬制鹽新河分公司經理安樹林是省勞模,他領銜創建安樹林勞模創新工作室,帶領鹽工們不斷進行技術革新,創造了很多成果。輕型自吸式電動履帶扒鹽機、半自動式管道架、電動活碴器、唐三零“油改電”、循環纜、機械式破碴耙、自動解繩器……這些名稱晦澀難懂的機器,極大地減輕了鹽工的勞動量,提升了原鹽質量。
近年來,灌西鹽場大力開展科技創新,每年投入20萬元科技創新激勵基金,完善鹽工創新激勵措施,構建更加符合鹽業生產實際的科技獎勵體系,激發人才活力,充分調動鹽業產業工人創新積極性。從人工扒鹽到機械帶鹵扒鹽再到電動履帶扒鹽,每臺扒鹽機組用工從原來的36人降到12人。
駕駛“小紅車”的祝星星是連云港市勞動模范,2003年從中國武警浙江總隊退伍后,成為一名鹽場產業工人。祝星星說,現如今鹽灘上最累的破碴、活碴、扒鹽、收放塑布都是機械化操作,高強度制鹽工作都被機械取代,極大地減輕鹽工勞動負荷。剛到鹽場工作時,祝星星跟著師傅王新東學習制鹽工藝,長年累月地風吹日曬,祝星星早已沒有當年的白凈膚色,收獲的是成熟的工作經驗,成長為制鹽技術“大拿”,創新“傳統海鹽+新式工藝”生產模式、“216”式單池加鹵法,實現了鹽業生產技藝上的一次次變革。(特約記者 劉毅 通訊員 張明建)